查看原文
其他

最残酷的亲子教育课,请摸着良心自问:你是否有资格做一个父亲?

姬贰 校长会 2021-06-11


在给大家伙灌鸡汤之前,有必要先讲一个严肃的问题。

今天要解读的这部影片,获奖无数,感动人心无数,影史影响作品无数。

但是,这部影片在西方,是存在巨大争议的。

尤其是在犹太人的群体中。毕竟,他们更有权利评价这部讲述犹太人的影片。

他们不爽的地方在哪里?

很好理解,这就好比同一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你带着儿子置身其中,会怎样教育他?

自然是复国仇,报家恨,血性男儿将来上战场……

然而,现在有个导演将这事拍成了喜剧、闹剧。教育孩子的方式,拍成了谎言和逃避死。即便底色再悲凉,内核再无奈,宣扬的却是天真烂漫的爱情与温暖的亲子教育路线。

大部分国人都不能放过主创团队吧?毕竟这涉及到民族大义、国仇家恨,甚至牵涉到人性。毕竟历史过去没多久,战争的伤痕还直接影响着很多家庭。


你要知道,拍这样的电影,是有巨大的风险的。

若没有炉火纯青的导演技巧,没有精准的剧本定位;没有良好的节奏掌控,没有动人心扉的感情;尤其是有斯皮尔伯格的《辛德勒的名单》这座大山在前,这部电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,成为历史罪人,成为电影之耻。


好在万事备,东风至,这部影片大获成功。在影史上,不仅技术上的表现近乎完美,更把这股温馨的喜剧风格带入了创作领域。

从此之后,电影艺术对战争的解读,几乎是解放了。

奥斯维辛之后无诗歌的论调,在某种意义上是被这部电影结束了。

梁文道在影评中,就是从「奥斯维辛之后无诗歌」的角度,阐释了这部影片带来的巨大的争论。

卓别林时代的笑话,在二战之后几乎绝迹。因为那是面对几百万人的灭绝大屠杀,原来的笑话已经变得非常凝重。

不过他还认为,犹太人很早就有自嘲精神,影片中具有大量的戏仿桥段。不仅是讽刺挖苦纳粹,也顺带连犹太人的特质都没放过。


在犹太之外,尤其是在遥远的东方,我们本能地忽略影片的大屠杀背景,着重于感人至深的亲情,父爱的伟大。

这绝非什么过错,毕竟这样能够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出发,来认识、理解这部伟大的影片。

下面,就让我们正式谈论一下影片。

2020年初,《美丽人生》以4k高清的分辨率,再次回归大荧幕。

时隔二十三年,依然感动了一批又一批观众。

如果说豆瓣9.5还不足以说明什么。那么请看他的辉煌战绩——

男主角罗伯托·贝尼尼,荣获奥斯卡影帝。

音乐,成为奥斯卡最佳配乐。

影片,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。

……

这部影片,共获70项国际大奖,50多项提名。有口皆碑,票房爆棚,横扫全球,号称大奖收割机。

这部影片,到底有什么魅力?


影片的结构相当简单,两个小时的影片。前一个小时用来铺叙圭多(Guido)和多拉(Dora)的爱情。后一个小时,讲述了集中营中的父子亲情。

开篇第一场戏,就交代了男主角圭多天真乐观派的率真性格。更用搞笑的方式,一笔带过纳粹当道的情景。

这种轻描淡写的政治背景交代,随处可见,看似没什么存在感,却为后面的转折做了大量的铺垫。

两位主角的邂逅,有些别出心裁。

以现代的眼光来看,女主角多拉是从天而降,掉到男主角圭多的怀里。

「早安,我美丽的公主」。

一句话化解尴尬,更让这一句话成为前半部影片的基调。

在影片的前一小时中,圭多充分发挥自己的乐观和幽默的特质,一次次和多拉相遇,一次次给她惊喜和浪漫。两人逐渐走到一起。


影片中的梗,在现代看来或许已经烂大街。穷小子与白富美的故事,甚至比琼瑶剧还要俗套。抢婚情节,更是用脚趾头都能猜到。

然而,影片却用【寻常与普通】给我们一次次惊喜——极具感染力的表演,轻快的音乐,娴熟的场面调度,使得这份俗套显得格外真诚,浮夸也常常能打动人心。

世界第一温情喜剧,名副其实!


圭多抢婚之后,两人走入花房。这一经典的蒙太奇手法,仅仅动用了光线的变动,镜头平推,便轻易展现出光阴如梭,年景更迭。

镜头再次拉回来,乔舒亚已经到了会打酱油的年龄了。

后续的爱情故事,家族斗争,穷富矛盾,完全略过,这个转场手法,只用了三秒钟,观众便脑补了关于结婚生子的一切。

自然简洁,让人直呼过瘾。


天真烂漫的爱情故事,到此结束。

纳粹特务的身影频繁出现,圭多的笑容就有些僵硬了。

圭多第一次被带走时,就本能地做出滑稽动作,告诉乔舒亚没事。这一情景,在影片结尾时,也会工整的呼应。


纳粹当道,在乔舒亚生日当天,父子二人就被抓上去集中营的列车。

妈妈也毫不犹豫,自愿跟随去集中营。

在这里,简单说一下集中营。

纳粹把犹太人关进集中营,除了让他们进行高负荷的劳动之外,就是工业化地杀害犹太人,榨干其所有利用价值——

系统化地回收人的头发,油脂,角质纤维,用来制作地毯,肥皂,纽扣……剩下的大部分烧成灰烬,做成肥料。

就在这样一种绝望的前景下,

圭多不忍撕裂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,让他直面这个血淋淋的世界。他冒着很大风险,将纳粹军官的命令,翻译成游戏规则。

让乔舒亚以为这是一个游戏,要积累一千分,获取坦克大奖。

这是圭多的过人之处,在教育方面,他能够用孩子的语言和方式和乔舒亚沟通,使他遵守规则。

「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,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:一如果你哭,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,三如果你饿了,想要吃点心!想都别想! 」

乔舒亚不断发现游戏的bug,父亲圭多则用更多幽默的谎言来修补漏洞。就这样,在圭多的细心引导下,乔舒亚才能情绪稳定,进而巧妙躲避,多次避开危机,获取食物,坚持到最后。


圭多因为过度劳动,身体饱受摧残,但每次只要回到宿舍,在进门的那一刻,他就会迅速呈现出轻松的状态。

在上图定格中,可以清晰地看到构图的鲜明对比:右侧是累瘫的犹太同胞,左侧是刚进门就强行振奋的圭多。

他笑容满面,以保持游戏的轻松氛围,让儿子在自己编织的世界中充满期待与渴望。

这里的圭多是犹太人的一种象征,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民族情感,心力交瘁又希望不灭,这种民族精神是从【出埃及】以来就代代相传的。圭多始终在乔舒亚面前强颜欢笑,同时也换来儿子的笑容。

在集中营,这是除了遥不可及的「公主」之外,唯一让他有所慰藉之事。

圭多因为过度劳动,身体渐渐不支,也渐渐地感知到他们的命运将走向何方。

一次意外,圭多也看到了大屠杀的真相。

随着美国的攻势愈发猛烈,纳粹在战场上节节败退,集中营的纳粹已经准备逃亡,场面混乱起来。圭多将乔舒亚藏在一个铁箱内,自己趁乱去寻找妻子多拉。

不幸的是,圭多不慎被抓。在前往刑场枪毙的路上,他发现乔舒亚正在铁箱内看着他,为了顾及孩子的感受,他进行了生命中最为高光的演出。

他故作轻松地和乔舒亚眼神交流,而后迈出滑稽可笑的步子,

像个小丑一样,走向死亡。


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,莫过于此。

最后,乔舒亚终于收集了一千分,也赢得了奖品,看到了一辆美式谢尔曼坦克(代表盟军已经登陆意大利)。

在灭绝人性的地狱中,乔舒亚单纯的心灵竟始终没有受到一丝伤害。这当然归功于,父亲圭多对他的百般呵护。


圭多的欺骗,美好而又残酷。

直到影片结束,乔舒亚也没有感觉到父亲的死亡,却只看到了父亲口中的游戏奖品。

最后结局,也定格在乔舒亚和妈妈多拉的团聚上。

圭多用生命的无痕,进行了一场亲子游戏,至此才算画上完美句号。

没有宏大的主题,没有哀婉的音乐,没有沉痛的悼念。而父爱伟大形象,早已悄然树立,烙印在每一位观众的心头。


圭多的死,被大家视为悲剧。很多观众都希望他幽默地利用机巧,再次从墙后面走出来,微笑着说「早安,我的公主」。

但圭多必须死, 只有他死了,这部电影才能甩掉「屠杀面前玩闹剧」的包袱,让这部作品升华,成为一部大屠杀背景下的温情喜剧。


导演兼主演罗布托·贝尼尼说:「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,要将我自己、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,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,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,消极面的象征。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,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中寻找现实主义。」


身为创作者,他只是想用喜剧而非沉重的方式,来展现人性的光辉,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与美丽。

面对暴力恐怖,当然有奋起反抗的豪情,也有非暴力不合作,更有反战摇滚狂潮……

关于家庭与教育,圭多在电影中本能地保护儿子乔舒亚,也保护他的内心不受侵扰。然而,这种亲子教育的对与错,好与坏,众说纷纭……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
若你身临绝境,对待影响孩子后半生的教育问题上,你会如何选择呢?


 参考资料 

我们到底可以拿什么开玩笑,梁文道,看理想,2020-01-01

战争阴霾下的人性光辉——电影《美丽人生》主题、意蕴叙事手法分析,史利洋,电影评介,2012-09-08

叔本华思想与电影《美丽人生》,马赛,现代视听,2017-06-15

意大利电影《美丽人生》的叙事艺术分析,陈双玉; 蔡圣勤     电影评介,2007-03-15

《美丽人生》:游戏的轻与重,韩雷,合肥师范学院学报,2011-01-20





责编 | 赵矗

排版 | 赵矗

配图 | 闫炳文



推荐阅读

● 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纲,校长你先别慌,请收好150位专家的解读精粹

● 学校“暗战”,家长“互杀”,政府狠手整治,小升初如何从内部治理走向社会治理?

● 那些培养“美盲”的学校,正在摧毁孩子的未来

● 每有一个孩子自杀,都提醒教育要往前一步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